返回

弘智法師

第二任住持弘智法師法相
弘智法師法相

  志蓮淨苑三代住持(1945—1949)

  弘智法師(1911-2008),法名森豁。為香港佛教聯合會發起人之一,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。早年跟隨「楞嚴王」海仁法師學習,1936年到志蓮淨苑,1939年在葦庵法師創辦的志蓮佛學班學習經教。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,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然和葦庵法師、覺一法師堅守道場;並於二位祖師往生後繼續留守志蓮,與靄亭法師同心協力,保護道場,並做了大量艱難細緻的工作。

  1945年戰爭結束,靄亭法師辭去住持職務,弘智法師被志蓮特別理事會推舉為第三任(臨時)住持,率眾從修理房屋開始,重建道場。為解決當地沒有學校,學費昂貴,以至大量兒童失學的現實困境,1947年弘智法師發心在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,為本區貧困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,自兼校長及教師之職達三學期之久。由此開始「志蓮義學」由此開始不斷發展,成為志蓮淨苑以教育服務社會的良好開端。

  弘智法師(1911-2008),法名森豁,字弘智,廣東省中山縣人,俗姓梁。

  因看到一首詩之故,發願出家。1930年二十歲投廣東省中山縣淨慧庵,禮宗慶、容虛二師出家。1935年於曹溪寶林山南華寺受千佛戒,得戒師為觀本老和尚。後跟隨「楞嚴王」海仁法師學習。

  弘智師1936年到志蓮淨苑,1939年在葦庵法師創辦的志蓮淨苑佛學班聽講學習經教,是該班唯一的出家女眾。

  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,在三年零八個月劫難中,志蓮佛學班停辦,院內的出家人大部份各走他方,然弘智師沒有離開,反而選擇留在志蓮,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中與葦庵法師、覺一法師患難與共,堅守道場。他們既要顧及自身安全,又要保護志蓮,常常一早便上後山的石礦場躲避,留一人在凈苑值守,晚上則由弘智師守夜,以防萬一。葦庵、覺一法師往生後,弘智師依然留在志蓮,和一批護法居士與臨危受命住持淨苑的靄亭法師同心協力,保護道場,並為志蓮做了大量艱難細緻的工作。

  1945年戰爭結束後,德高望重的靄亭法師謝絕眾人的誠懇挽留,辭去志蓮住持職務;9月23日,志蓮淨苑特別理事會議推舉弘智師為第三代(臨時)住持。

  弘智法師性格剛直嚴謹,辦事有條不紊,為人敬重,是香港佛教聯合會發起人之一,曾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。戰後,剛剛經歷過戰爭蹂躪的香港,元氣大傷,又面臨通貨膨脹、失業、搶掠、衛生狀況惡劣等嚴重的社會問題。志蓮淨苑於戰時被日軍強征佔用,劫後餘生,面目皆非,重回到淨苑時,如1946年10月6日的志蓮特別理事會記錄中記載:「寸木沒有,門戶洞開」,「滿目蒼涼,遍地荊棘,水源斷絕,只靠挑井。盜賊紛乘磚石瓦木,如取如攜,打石伐樹,偷搶鐵枝,強奪水喉……」弘智法師繼承前輩住持之願,肩負起復興淨苑的重擔,率眾從修理房屋開始,重建道場,但經濟能力有限,只能局部進行。

  志蓮淨苑所在的鑽石山區原本人口疏落,戰後更是景象荒涼,當時村裡居民多以務農為生,普遍生活困苦。戰爭使香港的教育受到嚴重破壞,學校數量銳減,鑽石山當地沒有一所學校,凡上學都要去較遠的九龍城,交通不便,且那裡僅有私校,收取的學費非貧困居民所能負擔,致使大量適齡兒童失學。弘智法師見此情景,遂發心由志蓮淨苑開辦一所義學,為本區貧困兒童提供受教育機會。1947年開始嘗試辦學,弘智師身兼校長及教師之職達三學期之久。1948年得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幫助,學校獲教育署批准正式成為「志蓮義學」,成立了校董會,聘兩位女教師,暫借淨苑內兩間佛堂上課,堂費每學期僅收二元四角,教師薪金每月僅六十元。儘管教學條件簡陋,教師薪金微薄,但大家兢兢業業,一心努力,令學校日見起色。當時自九龍城至本區,志蓮義學是唯一的一所學校,雖屬杯水車薪,亦為解決社會急需竭盡所能,成為志蓮淨苑以教育服務社會的良好開端。

  1949年7月,弘智法師住持任滿,力辭志蓮淨苑住持職務,專注參學修行。卸任後仍關心志蓮淨苑發展,對後任住持在工作上時有提點及建議。

  2008年1月,弘智法師示寂。世壽九十七,僧臘七十八,戒臘七十三。